English

构筑人才新优势的制高点

1998-07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易运文 我有话说

深圳市市长李子彬今年6月1日在全市“优秀年轻科技人才推荐月”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:“深圳增创新优势最根本的是要增创体制和人才新优势。”

“经济体制的优势说到底还是人才的优势,没有人才,什么事都办不成。”

深圳市的领导者确曾尝到过人才优势带来的甜头。据统计,1997年,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470亿元,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%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十几个百分点。

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?关键是这几年深圳注意了创建人才新优势。

深圳的人才优势增长,可以用“突飞猛进”四个字来形容。1980年,深圳市仅有1929名专业技术人才,到1997年,全市已拥有11.3098万名专业技术人才,增长了58倍。1980年,深圳还没有一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,到1997年底已有高级职称人才1万多名。其中有1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,有22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。他们是深圳市人才宝塔上的顶尖人才,在各自的领域里为深圳的建设增光添彩。

但现在深圳市的领导却对深圳的人才优势产生了忧虑。他们认为,深圳目前迫切需要加强人才方面的新优势。否则,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的竞争大潮中,就难免会被动和落后。

深圳市领导的这些忧虑并非空穴来风。

深圳的人才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。一是年龄与知识趋向老化。在278名市管专家中,55岁以下专家只占总数的33%,50—60岁的专家占总数的42%,61岁以上专家占总数的25%。与专家年龄老化现象相伴的还有成果老化,知识老化问题;二是数量紧缺,市管专家仅占全市高级职称人员的3.3%。市管专家中45岁以下的仅有27名,占专家总数的9.82%,深圳的文化名人和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学术带头人,更几乎是空白。

与上海、北京比,深圳的人才优势差距更大,有人形容:如果上海、北京的人才群体是“航空母舰”,那么深圳充其量就只能是“小舢板”。深圳还没有1名院士,博士生导师寥寥无几。而上海有100多名院士,有700多名博士生导师,有近400名博士后,深圳的留学人员目前不足2000人,而上海达15000多人。

面对深圳人才优势出现的危机,深圳的一些媒体大声疾呼:深圳该怎么办?深圳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第一位院士?才能有自己的文化名人、艺术名流?深圳什么时候才能像上海那样,将100多名院士的画像挂在图书馆里,成为吸引科技人才的最好广告?

在前不久闭幕的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上,新任深圳市市委书记张高丽面对众多媒体敞开心扉说: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,非常欢迎各类优秀人才,特别是高科技人才来深圳安家落户。

在“优秀年轻科技人才推荐月”工作会议上,市长李子彬作了题为“增创科技人才新优势,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”的讲话,市委副书记李容根作了“广开荐才之路,增创人才优势”的讲话。

6月8日,深圳市人事局正式出台了《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规定》,为科技人才的引进大开绿灯。

怎样增创科技人才新优势?市长李子彬认为:“必须实行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,根据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要,对紧缺的、急需的优秀科技人才要优先引进,特别是各行各业的学科带头人,短缺学科的拔尖人才,懂技术和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,要在一二年内引进2至3名院士,提升深圳的科技水平。”

两年前成立的深圳市企业高级经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,就是深圳在全国的一个首创。

作为一个由市委组织部代管,专职从事高级经理人才搜寻、评价、培训、推荐工作的社会中介机构,评荐中心的首要任务是储备充足的人才,建立门类齐全、结构合理、备用结合、动态管理的高级经理人才信息库。

评荐中心搜寻人才的办法可谓无孔不入:运用报纸、电视等大众传媒,以文字、图像、声音,编织立体式传播搜寻网,发布职位需求信息,加入国家部委人才交流机构联合会,通过会员单位搜寻经理人才信息互联网,引进在国外学习、工作的经理人才,开通经理人才声讯服务热线,为社会推荐和自荐者开辟新的通道,等等。

经过两年努力,现在,高级经理人才信息库已储存了10093人的信息,形成了市属企业领导人员及后备人员、区属企业领导人员、驻深企业领导人员和自荐推荐人员4个人才信息分库。

举办优秀年轻科技人才推荐月活动,是深圳在全国的又一个创举,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在每次推荐月活动中筛选100名左右的优秀年轻科技人才,采取项目培养和动态管理结合的办法,促进人才快速成长。

深圳市委、市政府还制订了筛选优秀科技人才的标准,即“两个硬条件”和“三个优先”。“两个硬条件”是:被推荐者需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科研水平。“三个优先”是:近三年成果突出者优先;其成果直接服务了深圳建设和改革的优先;具有科技人员和高新技术企业家双重身份者优先。

深圳市市长李子彬,对科技人才的特点和弱点理解得特别透彻。他曾在各种大小会议上强调:科技人才有他们自身的特点,他们对某一领域很投入,有很深的造诣,有一技之长,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较强烈,但对社会的交往,对人际关系处理有时不太注意,容易给人一种孤僻、高傲的印象,对他们的缺点、毛病要正确认识加以引导,对他们的个性特征不要求全责备,对是否是优秀科技人才,主要看两条:职业道德和工作实绩。

他还经常叮嘱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,对科技人才的工资待遇、夫妻两地分居问题、住房问题等要关心,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,使他们能一心放在工作上。

主管组织工作的市委副书记李容根,也多次强调这样一些观点:要优化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,使他们能快出成果,对从事基础性研究的优秀人才,政府主管部门要为其提供一次性项目启动费,要进一步加大引进留学回国人员来深圳工作的力度,鼓励留学人员创办企业,建立科技人才奖励制度,全社会都要树立“尊重人才,尊重知识”的意识。

1997年,深圳市优秀科技人才推荐月活动中筛选了91名优秀年轻科技人才,市科技局、财政局一下便拨出200万元经费,重点挑选了23人的项目给予科研经费、提供学术考察、培训等,对今年即将选出的100名优秀年轻科技人才,市科技局、市财政局打算也同样实施项目培养,跟踪管理。

近两年,深圳还精心挑选了几批年龄在45岁以下、精通业务、有一定外语基础的处级以上干部,在中国科技大学进修一段时间英语后,便派到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,他们日后将成为深圳跨世纪的重要人才。

在知识经济悄然来临的时候,充满活力的深圳正在为各类优秀人才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